top of page

【氣溶膠傳播=空氣傳播】口罩實際效用可低至3% 最高只達80%


「氣溶膠」三個字一出,相信大家的第一個問題都是:「乜膠話?」網上有人爭論「氣溶膠」是否大陸同語,提出應該是氣霧傳播,還因為有多人打邊爐後確診,將氣溶膠與打邊爐扯上關係。


「氣溶膠是學名,簡單而言是指空氣中的懸浮粒子。氣溶膠傳播,即是懸浮粒子傳播,其實都是透過空氣傳播。」陳澤強解釋,他是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,也是大氣環境學講座教授,專注氣溶膠研究。


氣溶膠是如何形成?

氣溶膠又稱為氣膠,意指固體或液體微粒,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並分散開去。煮食產生的油煙,汽車排出的廢氣,日常經常聽到PM10、PM2.5,都是氣溶膠。液體經過霧化,會變成氣溶膠。霧化意指熱的水份、水氣、或者揮發性有機氣體,接觸到冷空氣之後,會在空氣中變成水珠、霧氣,甚至極微細的懸浮粒子,這些在大氣之中的粒子,都是氣溶膠。


日常生活上,許多活動都會產生氣溶膠。例如沖廁時的水壓,會令到許多大大小小的水珠彈上廁板;又例如,加濕器開動後會彈上來的水珠,或是變成噴出來的霧氣;還有,我們打噴嚏和咳嗽,飛沫經壓力噴出空氣後──以上都是氣溶膠。


打噴嚏的時候,鼻水及飛沬有大有小,較大的黏液,最遠可噴至1.8米。較小的黏液就會成為空氣中的氣溶膠,飄得更遠。


2003年,淘大花園有大量住戶感染沙士,起源是U型去水渠乾涸,失去隔氣功效,含有病毒的水份霧化後,因為抽氣扇抽出水渠內的水氣,導致氣溶膠傳播病毒。


飛沫傳播 VS. 氣溶膠傳播

傳染病可經由多種方式傳播,例如:接觸、飛沬、空氣、食物或水源、病媒、血液或體液,或是先天傳染。飛沫傳播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觸摸沾有患者飛沫的物件後,再觸摸個人的口、鼻或眼睛時才進入他人體內。例如一個人觸摸沾有患者飛沫的電話後,沒有洗手就觸碰自己的口、鼻或眼睛,就會很大機會染病。


飛沫傳播的另一種方式,是直接吸入或吞食到患者的飛沫,但是這種情況較難發生。然而,氣溶膠傳播,就是患者的飛沫,當中有較小的黏液依附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,經呼吸直接進入他人體內,尤其是患者與他人在近距離範圍。

(註: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研究顯示,打噴嚏的黏液,可以噴至1.8米以外)


通風是重點

「假如病毒經由氣溶膠傳播,傳播距離愈遠,病毒濃度會越低,道理就似燒香。」陳澤強教授解釋,越接近香燭,煙愈大,氣味愈濃;距離香燭愈遠,煙較小,氣味也較輕。


「距離有助稀釋病毒的效力,預防重點在於通風,減低空氣中的病毒數量。」假如有使用空氣清新機,陳澤強提醒大家要頗密清洗濾網,「不然病毒會於濾網中累積。」


戴口罩實際效用平均只有五成

人多擠逼的地方,例如公共交通工具,通風一定較差。近日市民出街,都會自動自覺戴上口罩。然而,美國分別有研究發現,外科口罩過濾細菌和病毒時,未能達到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FDA)測試所得的效用。


研究由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的環境及公共衛生學系發表,研究人員為塑膠模特兒戴上口罩,利用儀器模仿人類呼吸速率,測試口罩過濾不同大小的懸浮粒子的效用。測試的口罩獲FDA認證,能夠有效過濾大於0.1微米的粒子,效用達到95%。


團隊進行兩種測試,一種是用膠水將口罩密封在模特兒臉上,另一種是普通戴法。結果發現,假如口罩未能完全貼面,過濾0.5微米的粒子時,口罩的效用只有3%至43%;過濾1微米的粒子時,效用才提升至58%至75%。即使口罩完全貼面,過濾0.5微米的粒子時,口罩效用也只有42%至51%;過濾1微米的粒子時,效用才提升至71%至84%。研究團隊認為,實驗證明外科口罩未必能夠有效阻隔病菌和病毒。


換個角度思考的話,戴上口罩始終還有一半過濾效用。「假如自己身體不適,戴上口罩一定有助保護他人。況且,口罩過濾功能愈好,呼吸就愈困難。」即使是前線醫護人員,戴着N95工作也是辛苦得透不過氣。研究結果也是一個提醒,戴口罩並非萬能,未洗手之前,萬勿觸碰口、鼻和眼睛。


重要的事情要再講一次:洗手、洗手、洗手。


資料來源:請按此

 

有關我們

CleAIR Group成立於香港,憑著領先行業的知識及經驗,從全球引進一系列「節能 • 環保 • 淨化」智能解決方案,協助企業進行ESG (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、公司治理) 轉型,推動大眾實踐減碳目標,建立綠色環保生活。我們是香港環保署的「室內空氣質素服務承辦商」、「室內空氣質素顧問」及「室內空氣質素控制設備供應商」,如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服務及產品,歡迎聯絡我們查詢。


129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